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。我不曉得現在的國文課本還有沒有這一課,以前我在讀國中的時候,<列子>上的原文和所有注釋都是要熟背的,也都是考試的重點。我從很小很小,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深深感到不以為然。以下這些看法都是很久很久以前就形成了,一直到現在仍然沒太大改變。剛好昨天提到什麼「克紹箕裘」、「繼承遺志」也順便提了一下愚公,就把這些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我一直認為愚公才不是什麼「大智若愚」,他是真的笨。先想一想,他為什麼要把好端端的兩座山挖掉?就是因為山擋住他家門前的路,要爬山或繞遠路很麻煩。對呀,他嫌爬山還是繞遠路很麻煩,那怎麼不嫌挖山麻煩呀?而且挖了山之後的土石還要投諸「渤海之尾,隱土之北」……挑著重死人的土石走到天涯海角,這段距離和需要花費的體力,已經不曉得可以拿來走幾百趟山路了。更簡單的,他把自己的家搬到山對面,或者乾脆搬到山上不就好了?再不然,把山路整理得好走一點,甚至在山腳下挖個隧道也可以呀,何必把整座山都挖掉?……不管用什麼方法,都比挖山聰明太多了。
再說,列子對山的觀念非常偏差,認為山只不過是「一堆土石」而已,是可以說移就移的,完全不想一想,挖山是徹底的破壞環境。山上除了土石,還有花草、樹木、昆蟲,更是多少飛禽走獸的家?(如果照這個故事所說,山還是操蛇之神的居所呢!山裡面是有神明在居住的!)把山挖掉會不會有山洪爆發的危險?廢土隨處亂倒到別的地方,又是給別人增加負擔,丟進海裡更有淹水之虞。而且,愚公一家子住在那裡的時間,難道會比山座落在那裡的時間還長嗎?那愚公又憑什麼把山挖掉?這個故事中,看不到一丁點對大自然的尊重。(別說我以現代的觀點來審視古人不公平,有些事情是自古至今不變的。例如同時代的孟子就有「數罟不入汚池,魚鱉不可勝食也;斧斤以時入山林,材木不可勝用也。」的觀念。)
愚公不但完全不尊重大自然,也完全不尊重自己的後代 - 沒有人有權利擅自替子子孫孫決定前途。難道他的子又生孫,孫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孫……無窮盡的子子孫孫還沒出生,就註定了非要完成祖先的「遺願」不可?只有在階級完全不流動的社會,才有可能發生這種事:子子孫孫的未來在尚未出生前已被完全決定。甚至處在下層者由於長期的被洗腦,也把自己根深蒂固的可悲的奴性灌輸給自己的後代,就這樣代代相傳下去。這是人類思想長久以來進步緩慢的最大病根之一。
最後,一個好的寓言故事應有合情合理的情結鋪陳和結局,也要具備邏輯性或與事實相對應的地方,才能達成藉喻說理的目的。故事的作者卻把結局很不負責任的推給神明。憑什麼要操蛇之神去懼怕愚公和愚公的子子孫孫們?天帝又怎麼會任由愚公一家子擅自決定兩座「方七百里、高萬仞」的大山應該或不應該擺在什麼地方?難道神明們真的只能任憑愚公為所欲為嗎?他這樣太歲頭上動土,視大自然為無物,神明會生氣才是合理的反應;如果因為這樣就害怕了要逃跑,這種神明也未免太遜了吧?這又是「人定勝天」的思想作祟。
亂曰:愚公不但愚笨,而且極其自我中心、傲慢、無知、自大。愚公移山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,是不折不扣的垃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