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世界不一定都在說中國話,全世界都有中國城卻是不爭的事實。
曼谷的中國城大概圍繞著Yaowarat路(中文翻譯是耀華力路,音義兼顧),
找不太到一個明顯的界限。
我對中國城向來無太大興趣,這次只是為了尋找碼頭走了一大段路,
(地圖上看似在河邊的地方,都跟河岸不相通)
剛好經過中國城的區域,於是順道觀察了一下這裡的中國城。
沒有人在說中國話,或類似中國方言的話。
而這裡的人臉孔也沒有特別像華人。
據說曼谷有70%的人有華人血統,中國城裡的人長得跟其他曼谷人差不多就是了。
泰國是東南亞少數不排華的國家,對待華人有點像法國大革命的精神 -
「自由、平等、博愛」,鼓勵華人和泰人通婚,
把所有這塊土地上的人都當「泰國人」看待。
而且泰國的國教 - 佛教也很容易被華人接受,不像馬來人的回教。
這是中國城裡的某棟房子。插滿了大大小小的泰國國旗,以及代表皇室的黃旗子。
曼谷的其他地方除非公家機關,不然不會插這麼多國旗。
我猜,如果對於自己的泰國人身分當成理所當然的話,
不需要在自己國境內插這麼多國旗,藉此來強調對國家及皇室的認同。
也許強調「我也是泰國人」,對於最底心仍舊有些過客心理的華人很重要吧?
能真正做到族群融合,族群之間沒有歧見,泰國人實在了不起。
可是,換種角度來想,「融合」是不是等於「消滅」?
像馬來人那樣,擺明了就是歧視華人,
使華人雖然被逼到牆角,卻也助長了本身的生命力。
以演藝圈來說好了,在台灣很紅的馬來西亞華人歌手一拖拉庫,
泰國相形之下就少很多也沒那麼紅......
「大錯特錯,不要來,污辱我的美,我不是你的style為何天天纏著我」
人要學習尊重多元文化真是很難的事。
生活在同一屋簷下(國家),如果像「拼盤」那樣,則難免歧視問題發生;
而像泰國一樣通通泰化,說好聽是包容、融合,
說難聽點就是併吞、消滅、多數暴力、強迫灌輸......
全部混在一塊的泰化,確實避免了很多可能發生的種族問題,
也少了很多歧視和流血衝突。(反觀馬來西亞,1969年的暴動是一大傷痕)
又不能說它不好?畢竟有所藩籬隔閡,誤解和歧見必然產生,
比較少數,或比較弱勢的必然被歧視,人的劣根性使然。
而且這樣確實能提升所有人對這個國家,這片土地的認同。
如果這樣是好,那為什麼我又那麼討厭美國式的文化殖民、意識形態霸權呢?
為什麼我對台灣史的「開山撫番」一詞充滿了厭惡?
哪一個人不曾被強迫灌輸過某種價值觀?哪個人的思想不是被決定的?
被父母、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決定呢?
走過一個中國城想到這些,腦袋已經打結,也不知道,或懶得判斷善惡對錯了。
泰國國名Thai就是「自由」的意思,只是,我也不是很懂,自由到底是什麼?
- Jul 18 Wed 2007 02:24
中國城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